承德二贵摔跤:一人顶两人的非遗传奇

承德新闻网 阅读:13 2025-05-10 11:11:01 评论:0

  

  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的街头巷尾,每逢节庆或庙会,总能见到一场特殊的“对决”:两名身着彩衣的壮汉扭打成一团,动作激烈却充满韵律,引得围观者喝彩连连。但若细看便会发现,这并非真正的两人搏斗,而是一位表演者通过精妙的道具与肢体控制,模拟出双人摔跤的场景。这便是传承了18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二贵摔跤

  从“布库”到“乔相扑”:摔跤艺术的千年基因

  二贵摔跤的起源,可追溯至古代蒙古族的传统竞技项目“布库”(蒙古式摔跤)。这一技艺随历史长河流转,逐渐融入满族文化,演变为“乔相扑”——一种结合力量、技巧与表演性的民间体育形式。清朝道光年间(约1820年前后),乔相扑在承德地区扎根,成为民间花会的重要节目。表演者身负特制木架,以假腿、假臂模拟两人缠斗,既考验体力,又需极高的协调性,被称为“一人顶两人,难解又难分”。

  彼时的承德,街头巷尾的摔跤表演如同今日的“爆款短视频”,吸引着男女老少驻足。据记载,上世纪50年代前,这一艺术形式在承德城乡遍地开花,每逢节庆必登台亮相。然而,随着政治运动的冲击与“文革”的浩劫,二贵摔跤一度销声匿迹,如同被尘封的宝匣,静待重见天日之时。

  破茧重生:从“二鬼”到“二贵”的文化正名

  上世纪80年代,承德群众文化工作者以“考古者”般的执着,挖掘整理了濒临失传的技艺。他们将原本带有迷信色彩的旧称“二鬼摔跤”更名为“二贵摔跤”,赋予其“富贵吉祥”的新寓意。这一字之改,不仅洗去了历史的尘埃,更让传统艺术与现代价值观接轨。

  避暑山庄艺术团团长马新民是这一复兴工程的关键人物。他带领团队重新设计道具,改良动作,甚至将单人表演扩展为6至8人的群舞。新版的二贵摔跤如同被注入强心剂,从乡野舞台跃升至全国性赛事,在民族体育竞赛与舞蹈汇演中屡获殊荣,堪称“奖杯收割机”。

  道具与技艺:藏在木架里的“元宇宙”

  二贵摔跤的魅力,一半归于表演者的技艺,另一半则藏在那套重达20余斤的道具中。木制支架上固定着两个假人上半身,表演者躬身其中,以双手操纵假臂,双脚模拟假腿,通过腾挪、翻滚、绞缠等动作,营造出双人搏斗的逼真效果。这种“一人分饰两角”的表演,要求演员兼具力量、柔韧性与节奏感,堪称“人体傀儡戏”。

  道具的细节亦充满匠心。假人服饰采用满族传统纹样,红黄蓝三色对比鲜明,如同流动的民俗画卷;头戴的缨帽缀有铃铛,随动作叮咚作响,为激烈的摔跤增添韵律美。曾有学者比喻:二贵摔跤的表演道具,如同一个微缩的“文化元宇宙”,将历史、技艺与审美浓缩于方寸之间。

  传承者的独白:在断裂处续接文化基因

  成为国家级非遗的荣耀背后,是传承的隐忧。据隆化县文化部门统计,目前能完整掌握二贵摔跤技艺的传承人不足十位,且多已年过半百。老艺人张师傅回忆,学艺初期需每日绑着木架练习四小时,“肩膀磨出血是常事,但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这苦”。

  为破解传承困局,当地采取“两条腿走路”策略:一方面通过校园非遗课培养青少年兴趣,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。2023年,一段二贵摔跤表演视频在抖音获百万点击,网友戏称其为“古代版VR游戏”。这种传统与潮流的碰撞,让百年技艺焕发新机。

  未来之问:非遗火种如何照亮现代夜空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二贵摔跤的存续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摔跤——传统与现代角力,保护与创新纠缠。值得欣慰的是,这项技艺已不再囿于田间地头:它登上过央视荧屏,走进过亚运会展,甚至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“外交名片”。

  但更深层的挑战依然存在:当表演从祭祀仪式变为商业演出,如何保留其文化内核?当机械道具替代手工木架,是否会稀释技艺的纯粹性?这些问题,如同表演中那两个永远无法真正分离的“二贵”,需要一代代传承者在实践中寻找答案。

  夜幕降临,隆化县文化广场的灯光再次亮起。木架上的铃铛声、围观者的喝彩声、演员的喘息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。这场持续了180年的“摔跤”,仍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:文化的生命力,从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,而在每一次腾挪翻转的汗水中,在每一双被技艺点亮的目光里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承德新闻网信息发布平台,集新闻传播、政策解读、文化旅游推广于一体”,形成内容价值的浓缩导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