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土豆,如何撑起百亿产业链

承德新闻网 阅读:13 2025-05-06 11:15:41 评论:0

  

  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广袤田野上,四月的春风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泥土,更掀开了马铃薯产业升级的崭新篇章。这片被誉为"中国马铃薯之乡"的土地,如今已从传统的种植基地蜕变为全产业链发展的标杆,年产值突破15亿元的经济奇迹背后,是2.3万农户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。

  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革命

  围场的马铃薯产业早已突破"挖土豆、卖土豆"的初级模式,形成了覆盖种苗研发、智慧种植、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。在朝阳湾镇的万亩梯田上,智能农业采集器实时监控土壤墒情,拖拉机穿梭铺设的白色地膜宛如银色波浪,孕育着科技种植的丰硕成果。当地企业将不起眼的土豆转化为淀粉、全粉、粉条等基础产品后,更进一步创新开发出土豆煎饼、粉条酒等高附加值商品,相当于把每颗土豆的价值放大了3-5倍。这种"吃干榨净"式的深加工模式,让马铃薯像被施了魔法般身价倍增。

  科技赋能下的产业升级密码

  围场经验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驱动。通过建立脱毒种苗繁育体系,当地马铃薯亩产提高20%以上;自主研发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,使播种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近10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" *** 搭台、企业主导、合作社联农"的金三角模式,这种创新机制像齿轮般紧密咬合,让分散的农户与现代化生产线无缝对接。某深加工企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: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后,农户每吨马铃薯可多获利150元,而企业原料品质稳定性提升带来的效益更为可观。

  小土豆撬动的大经济版图

  15亿元的年产值对于县级经济体而言,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型制造业集群。分析围场的产业链价值分布,初级农产品仅占30%,深加工环节创造的价值高达55%,剩余15%来自物流、电商等配套服务。这种"纺锤形"收益结构,显著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就业带动——2.3万农户中,有近三成转型为产业工人,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正如当地农户所说:“以前卖土豆要看老天脸色,现在车间里天天能数票子。”

  寒地农业的突围样本

  围场的成功实践打破了高寒地区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式。其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劣势,反而孕育出淀粉含量更高的优质马铃薯;偏远的地理位置倒逼出更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。这种"变劣势为特色"的发展智慧,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在内蒙古某旗引进围场模式后,当地马铃薯加工率从12%跃升至40%,印证了产业链延伸模式的普适价值。

  未来增长的想象空间

  站在新起点上的围场马铃薯产业,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。生物制药用淀粉、可降解包装材料等高端应用已进入研发阶段,预示着产业价值有望向百亿级迈进。与此同时,"马铃薯+旅游"的农旅融合项目正在规划中,万亩花海与加工体验工场将形成新的消费场景。正如当地官员所言:"我们不仅要让土豆变成金豆,更要让产业链变成共富链。"这场由小小马铃薯引发的产业变革,正在燕山北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承德新闻网信息发布平台,集新闻传播、政策解读、文化旅游推广于一体”,形成内容价值的浓缩导航。